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9日发表题为《北京为城镇化犯难》的文章,作者为鲍勃·戴维斯。文章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指望城镇化能重塑中国经济,但同时又在试图限制涌入中国几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担心迁移人口激增会导致这些城市出现类似拉美的贫民窟。
文章指出,国内外的城镇化专家认为,这种担心在很大程度上弄错了方向。他们认为,北京、上海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的问题在于,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还不够大,或者说这些城市的规划还不够好。专家认为,比如在北京现有约2000万常住人口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人口,这将鼓励有关方面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将土地价格抬高到工厂愿意选择搬走的水平,并吸引带有新鲜想法的优秀人才。试想一下曼哈顿或东京的情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何帆说:“我们必须让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打破阻碍城市发展的桎梏。人们喜欢迁徙到更大城市,因为那里机会更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是大城市战略的另一名拥趸。他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当你看到大城市集群的情况时,你可能会说,‘别再变大了吧’。但你可能并不希望制止这种发展,因为组织良好且可以预见的城镇化进程会大大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
在文章中,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尚未认可这种城市越大越好的说法,但他们正在听取各种新想法。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计划的一个重点。中国的计划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说,2013年晚些时候将发布一份指导中国的城镇增长政策的蓝图。
城市专家们指出,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及新加坡、首尔或东京城区,这几座国外城市已经完成了向消费主导的服务业中心的转变,中国也同样渴望这样做。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被认为做得尤其差。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有首尔的一半左右,它被六圈环路层层包围,这鼓励了人们驾车出行以及城市的外扩。
文章指出,中国一直对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态度谨慎,担心这会使中国像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那样出现环绕中心城市的贫民窟,害怕这会加重城市污染或催生出聚集政治反对势力的中心。中国政府似乎继续回避超大城市的策略。一些中国学者强调,“城镇化”这个词汇表明,要优先发展城镇和小城市,而非大城市。
麦肯锡中国的分析师华强森说,发展中小城市是行得通的,尤其是如果这类城市连接着大规模的地区中心。麦肯锡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未来10年的大部分增长将来自不到1000万人口的城市。
但批评人士警告说,如果普通中国民众认为新地点不适宜居住,这类激励计划就无法发挥作用。他们指出,中国人所谓的“鬼城”已经出现,比如得到广泛报道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何帆表示,为了在全国各地发展小城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上花费巨资,一旦新项目不成功就可能产生坏账。他说,这些钱花在大城市更好,用来修建地铁、治理污染以及用于支付新居民的社会服务成本。
还有学者认为,另一个政策重点是逐步废除居住许可制度,让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他们说,中国一些内陆城市将会逐步发展,因为那里的房价较低,希望离开高成本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也正向内陆转移。